【防治】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


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又称狗毛虫、毛毛虫 , 以幼虫取食马尾松、湿地松、黄山松等松树针叶危害 。 松树被害后 , 轻者造成材积生长下降、松脂减产、种子产量降低 , 重者针叶被吃光 , 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 , 并导致一些蛀干害虫大发生 。 因其具毒毛 , 人体接触易引起皮肤痒、皮炎、关节肿痛等 。
防治方法:(1)释放赤眼蜂 。 对虫口密度1-3头/株、有虫株率30%、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下的林地 , 在松毛虫卵期 , 释放赤眼蜂(3-10万头/亩) 。 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 。 一次性放蜂 , 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%-30%时释放;二次放蜂 , 第一次在成虫羽化5%时释放总蜂量的20%-30% , 成虫羽化率达30%时 , 再释放70%-80% 。 (2)施放生物药剂 。 在幼虫期 , 对虫口密度1-3头/株、有虫株率50%、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应施放生物药剂 。 白僵菌防治:在松毛虫越冬代的11月中、下旬或次年2-4月份放球孢白僵菌(1-3万亿孢子/亩) , 中温高湿时 , 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或低量、超低量喷雾 , 地面人工放粉炮 , 干旱少雨季节不适合使用;苏云金杆菌施菌量为0.4-2亿国际单位(IU)/亩 , 林间温度20℃-30℃时 , 采用喷粉、地面常规或低容喷雾、飞机低量喷雾 。 多雨季节不适合使用 。 (3)质型多角体病毒(CPV)可以在虫口密度3-5头/株 , 有虫株率50%以上 , 发生面积在10万亩以上林地使用 , 病毒喷施量为100-250亿多角体/亩 , 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、超低量喷雾或喷粉 , 宜于早晨和黄昏或阴天时喷洒 , 防止日光影响 。 (4)虫口密度6头/株以上,有虫株率30%以上,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,可用仿生药剂防治 。 应用灭幼脲(5-10克/亩)、森得保(30-40克/亩)、杀蛉脲(5克/亩)等进行低容量、超低容量喷雾 , 重点防治小龄幼虫 。 在松树被害严重、生长势弱的林地 , 可一并喷施灭幼脲和少量尿素(约50克/亩) 。 (5)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成虫羽化期按每60亩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 。
【【防治】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】

    推荐阅读